怎么做明星未接来电图(明星身份证号打包500块)

8月3日晚上10点多,因热播剧《陈情令》斩获大量粉丝的艺人王一博发微博称,自己的手机号被泄露,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王一博po出来的两张图显示,他的手机上足足有194个未接来电,6分钟内接到了4个电话。

明星私人信息被泄露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2017年6月,易烊千玺在长沙参加高中会考前,有网友曝光了其考场信息、准考证号等信息;与易烊千玺同属组合“TFBOYS”的王俊凯则在参加高考时遭遇了粉丝的围追堵截。

女明星杨幂、刘涛等也曾发微博怒斥过随意公布艺人信息的行径,并呼吁有关部门管管。

由此可见,受个人隐私泄露所苦的明星不在少数。但是好端端地,明星们的私人信息怎么就被泄露了?

聚光灯下,信息贩与“私生饭”的双面夹击

实际上,明星个人信息买卖,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微博、贴吧等粉丝活跃的平台上,就有不少贩卖信息的“黄牛”活跃其中。而明星们的游戏账号、航班和酒店信息,乃至私人手机号与身份证,都是这些黄牛用以牟利的“商品”。

黄牛们在与买家沟通时,所有信息都会以缩写代替,“sjh”就是手机号,“sfz”就是身份证,“hb”指的则是航班。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被平台封号。

这些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就这样被黄牛们明码标价放在网上售卖,价格也相对低廉。有记者暗访发现,明星的身份证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500元就能打包买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则是30元一条。

(黄牛向记者提供的明星信息 | 图源:新京报)

如此泛滥的黄牛背后,必然有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而这个市场,就是靠各家明星的“私生饭”们撑起来的。

(私生饭是艺人明星的粉丝里行为极端、作风疯狂的一种。他们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喜欢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日常以及未公开的行程和工作,骚扰自己喜欢的明星,影响他们以及艺人的家人的私生活。)

粉丝们在拿到身份证号之后,就可以在机场的查询系统中搜索到明星乘坐的航班与起飞时间等信息,如果明星已经值机,还可以知道明星的座位号,这样粉丝们不仅可以接机、送机,甚至可以购买与明星相邻的座位。

而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信息,更是为这些疯狂的私生饭骚扰、跟踪明星提供了便利。

2018年4月30号,张若昀发微博称家人总在深夜接到骚扰电话,自己进组拍戏时住的酒店被人蹲守,私人住处也被曝光以致半夜1点有人敲他的家门……

这种对明星私生活的无孔不入的窥探,不仅给明星本人造成了极大困扰,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公共影响。

2018年5月7日晚间,在上海虹桥机场CA1886航班的某登机口,有乘客出现了不验票直接冲撞的举动,此外更有20多名粉丝为了追随某偶像团体,自行购买机票全程追随。为了拍下偶像的一举一动,这些粉丝堵在登机口。直到23:00,登机通道才终于恢复秩序,但航班起飞时间也因此从21:55延迟到了00:15。飞机起飞后,还有位于经济舱的粉丝挤进头等舱,空乘人员只能在飞机上不断拦截;航班落地滑行时,粉丝们又不听劝阻起身围堵在机舱的出口处,造成航班秩序被严重扰乱。

(图源:澎湃新闻)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以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为例,2017年航站楼有记录的粉丝警情就达20起。据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T3航站楼,平均每两三天就有一次粉丝接机。

信息贩卖源头起底,出售个人信息涉嫌犯罪

追根溯源,明星隐私的泄露,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此前新京报的相关报道显示,明星信息泄露的渠道,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人员泄露。明星在入住酒店,搭乘飞机及参加活动时,航空公司、酒店、活动现场等工作人员,很容易接触到明星的个人信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出售。大部分明星的隐私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泄露的,有的人为了逃避犯罪惩罚,专门开辟下级代理,本人只负责获取信息,并不直接出售。

第二,有些没有职业道德的狗仔队,专门挖掘调查明星隐私,甚至尾随跟拍。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明星个人隐私后,将其高价出售,购买者再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明星的粉丝。

第三,明星个人泄露。很多明星也不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在参加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意间说出自己的信息,或者在某些社交网站上发出个人信息。这种方式泄露的信息量较少,主要也是由其粉丝收集,影响不大。

第四,一些黑客及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窃取明星的各类账号,并由此挖掘其个人隐私并出售。

(网上售卖的某明星个人信息 | 图源:新京报)

长期关注隐私保护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晓薇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社交媒体账号、家庭住址、航班信息都属于我国法律所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他人的个人信息,涉嫌《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如果信息贩子出售的信息数据,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构成法律所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标准,将构成该犯罪。

不仅是明星,普通人其实也在网上“裸奔”

其实,不仅是明星,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隐私被窃取的风险,而一旦自己的个人信息落到诈骗团伙的手上,后果就更为严重。

之前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姓曾的女士的手机上收到了前两天购买的从贵阳到三亚的航班取消短信。短信内容不仅详细说出自己的姓名,且航班信息也准确无误,曾女士便以为是航空公司发来的短信,随即拨打了短信中的电话进行改签。经过“客服”的指导,曾女士在ATM取款机上被骗走了29500元钱。

“大部分人在互联网上都是裸奔”的言论并非耸人听闻,近些年来不少互联网公司曝出的盗取用户数据的丑闻已经表明,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不要觉得对方知晓自己的个人信息就是正规的服务平台,当涉及到转账汇款等事项,更是要擦亮眼睛,小心谨慎。

(文章综合自新京报、澎湃新闻,作者:小鼓)

声明:SEO葵花宝典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全国能源信息平台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seo-seo.com.cn/n/332668.html

企业微信
个人微信
个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