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怎么写(语文书中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司马楼刘禹锡铜像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之所以能够得此尊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禹锡性格洒脱豪放,为人刚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诗词境界高雅,风格俊朗。


我极爱刘梦得,爱他的才情万丈,爱他的洒脱俊朗,爱他的豪迈不羁,更爱他看遍世态炎凉、历经万千磨难之后,仍然永葆赤子之心,仍有一腔热血滚烫。


现存刘禹锡诗文甚多。在语文课本上,就选编有多首他的作品。其中初中语文课本上选编有三首,分别是:《秋词》(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陋室铭》。


古人有云:文如其人,人文合一。一生桀骜的刘禹锡就像他笔下的诗文一样,铁画铜钩,无一不散发着落拓不羁的气息。



很愿意带着大家一起,穿越历史的风烟,去瞧一瞧刘梦得是在何种境况下,创造了这些精美绝伦的诗文。

今天来说“初中语文书里的刘禹锡”第一篇:鹤飞冲霄,诗情旷远,蛮荒之地写《秋词》



刘禹锡幼年时,其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苏州。为什么?为了避开安史之乱带来的燎原战火。

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往昔的繁华一去不复返,百年帝国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再加上耳濡目染江南水乡崇尚儒学之氛围,遵循读书入仕之家学传统,十九岁时,刘禹锡正式辞别双亲,赶赴繁华帝都。


在当时,读书人在参加科举前,一定会提前来到长安城游学,用自己的文章和才学结交达官显贵,以期获得对方的青睐。因为若想在当时的科举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过硬的自身实力外,还需要有广泛的“政治资源”。


这在当时是一种众人皆知的官场“潜规则”,例如:参加了半辈子科举都没中的李商隐,因为宰相令狐绹的一句话就一朝中第;而“小杜”杜牧,也因有太学博士崔郾的推荐,而得进士第五名。


才学过人的刘禹锡岂会明珠蒙尘?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中进士、博学鸿词科、吏部取士科,三元连中。


一时之间,刘禹锡声名鹊起,他不断往来两京(洛阳与长安)之间,拜访名士,结交豪杰,一时之间,两京之地都以与刘禹锡结交为荣,多少高门显贵都将奉他为座上宾。


贞元十六年(800年),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杜佑,征辟贤名远播的刘禹锡入幕僚为掌书令,在任两年时间里,杜佑的一应文书大多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杜佑是大诗人杜牧的祖父,更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贤相,有这样的官场老前辈庇护,刘禹锡距离权力中心更进一步了。两年后随着杜佑调任长安,刘禹锡也一同步入庙堂,升任监察御史。


此时的刘禹锡有如神助:才名远扬,官场得意,诸事顺遂。


然而,福兮祸所依,风云变幻总在一瞬间。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体弱多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此时的大唐内有权宦把持朝政,外有藩镇割据一方,风雨飘摇的大唐似乎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唐顺宗想要“自救”,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翰林院待诏王叔文联合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改革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


中央集权,打压权宦,限制藩镇,开源节流,废除苛政,这一系列的操作在180多天的时间里先后推出——看似完美的政策背后,却带着文人对于政治的天真幼稚,一个体弱多病,手无实权的皇帝又怎么可能撼动结成铁板一块的利益集团呢?


事态发展很快,同年三月,权宦联合党羽,逼迫唐顺宗立广陵郡王李纯为太子。


同年八月李纯登基为帝,史称唐宪宗。


九月,参与“永贞革新”的所有改革派核心人物或死或贬。这场改革如稚子的游戏一般戛然而止。


作为改革派的灵魂人物——王叔文被惨遭杀害,而被王叔文称“有宰相器”的刘禹锡虽然死罪可免,但被放逐到穷山恶水之地的朗州,与蛮人异兽为伴。



刘禹锡并不灰心丧气,他收起自己天子重臣的傲气,千里迢迢来到朗州,迅速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中,为当地晦涩难懂的民谣重新谱曲作词,不仅教化一方百姓,还兴办学校,振兴一方物化。


就是在被贬朗州期间,他写下了这一首与众不同、非同凡响的传世佳作《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人多用秋天来抒发萧瑟之感,也唯有刘禹锡这样的人物,开篇就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二字更是展现出了刘禹锡非凡的自信和阔大的胸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飞翔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刘禹锡眼中的“鹤”,不仅仅为秋天增加了生机,还能“排云而上”,还有“引发诗情”,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也许,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虽处贬谪之中、虽处蛮荒之地,但仍然有昂扬的斗志,仍有坚守信念、敢于斗争的非凡力量!


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明明是官场失意,险些人头落地,身陷蛮荒之地仍然可以豪放至此——好一个桀骜不驯的刘梦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2、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

声明:SEO葵花宝典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丰文丰语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seo-seo.com.cn/n/427472.html

企业微信
个人微信
个人微信